總網頁瀏覽量

2013年8月9日 星期五

【第000場 — 學堂分想會】

時間:2013.08.08 (二) 18:30 ~ 23:00
地點:藝馨學堂
「分想人員」:賴資傑、鄭諭駿、李孟哲、林聖翰陳凱法、邱俊達、陳冠彰。
。今天是「分想會」的第000次試辦,其主要的重點有二
1.「 分想空間」運作觀察,因此特別邀請了好朋友邱俊達前來參與並給予建言。
2. 「人員認識」:透過參與分想會的人員分享自己的作品,並透過分享的過程對彼此有進一步的認識。
「分享人及內容」:
賴資傑、鄭諭駿(真正有影影像工作室):
2013大葉大學第17屆學生會形象記錄短片》、《抓耙子上路》
李孟哲:
《青松小俠的婚姻廣場》1994台北電影獎非商業映演類首獎
◎ 林聖翰
《路見不平、誰來報報》(未剪接完成,影片綱要介紹)
◎ 陳凱法《漂流 出口》(樂團紀錄片拍攝介紹)
大家正在討論《大葉大學第17屆學生會形象記錄短片》、《抓耙子上路》
大家正在討論《大葉大學第17屆學生會形象記錄短片》、《抓耙子上路》等兩部片,兩位同學的的技術都相當的成熟,那當天幾位分想的人有針對劇情以及配樂的節奏性進行討論,而影像的「MV化」也是當天出現的重要關鍵字。另外當天凱法也提了一個很有趣的觀察:「年輕的拍攝者在拍片時,總是喜歡裝成熟,因此在年輕拍攝者的片子會看到,片中的人物或是劇情會有透過想像式參與成人社會化的活動;而相對的中年後的創作者,會喜歡拍攝青春時光的回憶

另外參與者對於《抓耙子上路》片中出現的兩種身份特別感興趣其分別為「狗仔記者」以及「檢舉達人」,而抓片的由來始於同學被「檢舉達人」舉發的經驗,從那時同學開始研究檢舉達人這一特殊行業,但「狗仔記者」則始於媒體上的認識,因此再後來的討論中有朋友提到對於這兩個例子在影片上的感受是,一為從自身經驗出來延展出來的,在觀看時有些特殊經驗值得討論,但在面對片中狗仔的形象時,則容易流於「概念式」的想象,相較之下對於觀看者所引起的討論相對地會少了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