總網頁瀏覽量

2013年12月15日 星期日

走讀嘉義 - 木屐店


1969年由劉福助作曲作詞《祖母的話》,歌詞中有媳婦早起穿木屐吱吱叩叩的聲音,當今在塑膠品興起取代木屐後,木屐業逐漸衰落,木屐已成回憶與收藏品。
盧文雄老闆說明為了符合人體的腳形,針對木屐底部造型上的改良。


早前嘉義有約15家木屐業者,現僅存一家位於中正路,老闆盧文雄(1945~)老師傅,今年七十歲。從國中畢業繼承父親盧來木屐業已55年,目前是第二代從父親開始作木屐六十幾年了,老闆見證木屐業的興衰,本身就是一部木屐的歷史辭典。
早期木屐亦曾賣到美國的精品店,目前是全台灣都有交貨。戰爭後因為國內需求大因此老闆繼續製作。
製作木屐的材料由早期的芒果(易生蟲蛀)→苦苓(太重)→蓮霧(不易取得)→山黃麻→至今採進紐西蘭進口的白松木

40年前工法:採手工,截取所需材料,用手工削製、刨、磨光再上金油,釘木屐耳。
。現今的工法:用機器打磨→磨光→上金油→釘木屐耳。

製作木屐的木頭最少需要20年,老闆的兒子有跟老闆學習但是後來還是去公司上班。
往昔嫁妝都要有一雙木屐(新郎、新娘各一),象徵「添屐才有得吃」,能帶來富裕及足食。喜宴後新娘的長輩會到家吃茶送紅包,新娘送木屐回禮。木屐透氣、吸汗、不易滋生病菌染上香港腳。因此早年外科開刀房的醫師都習慣都穿上木屐進行手術。

左起作者、老闆、李孟哲導演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