總網頁瀏覽量

2013年7月22日 星期一

走讀嘉義 - 益昌行(山產店)

訪談人:陳冠彰、李孟哲

受訪人:曾老闆娘
益昌行 曾老闆娘

店內的古董封口機
店內商品愛玉、香菇與金針

「益昌行」是謝文祥老闆(1949~)當兵退伍後於從1974年開始營業。
在這之前謝老闆主要是上山買東西交予其他的山產行進行販售,那時候阿里山公路還沒有開,只有鐵路,因此都是去山上找生產者,請他們僱用挑夫,把貨物送到奮起湖或是十字路的火車站,然後再用火車運送到北門車站,然後在用三輪摩托車把貨運從北門車站運回來。
「益昌行」主要是以金針、筍乾、轎篙筍、桂竹葉、木耳等為主,老闆娘提到那時候,有山產店會收購「山棕」(註1),但是老闆那時並沒有採買「棕」,主要是收購桂竹葉,除了可以綁粽子之外,也供製作「斗笠」的店家前來採買。
1974年結婚之後來這裡開店,當初會選擇在現址是因為,當時嘉義的山產店都集中在二通,那二通總共有三十幾間山產店,當初很多人都來嘉義二通購買山產是因為,嘉義附近山區都是生產農產品,加上這裡近火車站,如果他們從外縣市來,一下火車就可以到達了,不用走很遠。交通方便之故,加上這附近也很多旅社可以休憩,因此山產店就慢慢地聚集。民國六十五年到七十年間生意最好,那時候中國的農產品還沒有大量地銷往台灣,那時收購是一年一貨,農產品有內需的需求,貨物的價錢比較好控制,價格波動較穩定。
當時有許多店家有將農產品銷往日本,主要是以筍子(「筍管」、或稱筍頭)為主,銷往日本還有「桶筍」,「桶筍」日本銷很多,另外梅子也是。農產品香菇比較少,梅子是醃過的(便當裡面的梅子)。筍管主要是放在便當裡面的,早期是用剪刀切成一絲一絲的,像是魷魚絲這樣。我剛剛說的「筍子」以及「梅子」是放在便當裡面的。
民國七十三年左右價錢開始稍稍微有下滑。那時當中國農產品輾轉進口後,生意就開始下滑了。主因是以前農產品是「間接進口」,現在是直接進口因此更是難做生意。加上現在農產品是直接從中國銷往日本,台灣出口亦因如此漸漸地下降。關於販賣的顧客,並沒有賣給餐廳,因為餐廳不好做,益昌行大都賣給販仔(菜車)、雜貨店之類的,音此我們主要是是賣給中盤商,當然零賣也有。
 關於二通老闆認為應道路要拓寬生意會比較好做,二通和大通相接在一起,因此二通的房子都很深。但是我看這是沒有辦法拓寬了,二通這裡以前有陳情過(不要拓寬)。但現階段什麼工作都難做了,老闆認為山產店也不知道可做多久,年紀那麼大了做多久算多久。

1:在塑膠掃把未問世以前,山棕、芒草花梗、麥梗、高糧梗都是製作掃把的主要材料,5060年代,「山棕」製的掃把、還一度是山區聚落的生活本能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