總網頁瀏覽量

2012年10月4日 星期四

感知原礦的再譯與情感流—讀戴明德的繪畫

從隨手可得的蠟筆、手札到壓克力顏料與畫布,透過在相異的材質間進行非線性的語詞轉譯,載體自身開始產生非物理性的縫隙,使情感流得以滲濡其中。
那些被繪製下來的非僅是當下的的情緒片段,或許可以稱是專屬於戴氏的「感知原礦」。

側觀戴明德近期作品從圖像上可概分為三個部分


一、 「圖像化的黑色幽默」:時下社會訊息常太全然,狂喜、狂悲,卻難以被細緻的討論與傳述,不是集體的炙熱狂飆,便是將公眾性置於個人主義下的無感,而戴明德選擇以黑色的幽默作為面對的姿態。如說黑色幽默是以「開頭」及「笑點」這兩部份所組成,那在作品中欲被呈現的反而是故事的開頭敘述,而「笑點」的缺席卻巧妙的讓觀者看到「黑色幽默」自身,在作品中可視,因情感的失足造成話語結構的反思,也成為藝術家思考/參與訊息、社會的方式。
二、 「境況的感知圖像」:在這系列中藝術家透過大量的描繪單一對象(如謝里法、郭文楙以及藝術家的兄長等),作為聯繫自身及被繪者的感知橋梁,一如戴明德自言:「繪到最後,畫像對象的心思、動作就是自己,常想以後也會面對此時的問題,那時我又會是如何」。



三、 「似太古時期,眾人躲於洞穴中,圍坐於薪火旁,對著周遭的搖曳的影子述說著部族歷代的故事」:自古來群體中應都有一人,把團體發生的大小事儲存於記憶水庫中,在適當的時機透過詩歌、故事、圖畫等將群體的故事說得活靈活現。回到材質上,本系列作品的生成是,藝術家在創作時把過程中切割下來的卡典西德,如說故事般的貼黏餘空白手扎之上。甚至可這般想,那曾是作為繪製圖像的一部份,上頭的「黑色幽默」及「境況的感知圖像」曾存於記憶的水庫中,透過藝術家的吟唱,那些故事又活現於畫布之上。



綜觀戴明德於2012台北藝術博覽會展出的作品,創作者藉由動物的原形,構造成幽默的語法結構,或可稱帶有些社會性格的「反身式笑話」,如烏龜爬於流淚的恐龍舌上;一似人之物,雙頰被槓鈴的柄通過,雙手卻又無感的抓著河豚;被槍支的瞄準器所對準的非馬非驢,有些作品又如「鴨兔錯覺」般的負雙重語意,似彈弓又似馬身的;像皇冠似老人的環排剪影,藝術家似乎有述說不完的故事,而畫面上共伴的複合性的技法如畫、塗、刮、壓、暈染、滲透、覆蓋等,或許可視為說故事的情緒口吻。




而戴明德亦透過持續性的轉譯,欲使現世產生的非物理性縫隙,使那些情感流得已滲流於無感的現世中。



文章同步發表於,2012年《藝術家》十一月號,頁201。